“少在那纸上谈兵了。”
“战场局势本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双方士气,以及过往交手的战绩都会极大影响到最终的胜负。”
“屡战屡败,最后绝地翻盘的例子的确不少,但跟眼下的状况可都对不上。”
屡战屡败,那是实力不够,兵力不足,只能暂且隐忍,待得实力足够,再起兵反抗。
可多尔衮面对的状况是,巅峰时期十余万精锐兵马,先被项羽袭营冲杀,几乎没有丝毫还手之力便被冲散。
如果说这还能用大意了,没有事先准备来解释的话。
之后针对项羽做出的埋伏,可就是真正的全力以赴,且占尽了先机。
就这种前提条件下,依旧没能得手,甚至在被项羽冲出重围的同时,己方还损兵折将不少。
再往后就更不必说了,十余万大军,被两股兵马同时奇袭,加上外围韩信的配合,最后只逃出来两千余人。
并且在这样的境况下,他还很是确定,自己没能给对手造成太大的伤亡。
“且不说换做是你在多尔衮的位置上还敢不敢去面对项籍,退一万步说,即便是敢,你觉得自己真能赢?”
“别忘了,项籍此人,越是濒临绝境,能够爆发出的力量便越是令常人难以想象。”
刘恒不屑的笑笑。
在他看来,平常时刻占据优势的项羽,是最没有威慑力的。
那种情况下,他往往都会瞧不起任何人,然后因为大意而失手。
然而到了濒临绝境的时候,那才是项羽真正展现手段的开始。
就如之前出关深入草原一般,虽然几乎每一场歼灭战都是轻而易举,但也的确因大意而放跑了不少活口,导致消息走漏,让不少部族的人提前脱身。
那就是项羽最为大意的状态。
虽然没人能因此责怪他,毕竟若是没有他,恐怕也就没有出关深入草原报仇雪恨的这出戏码。
但如果他没那么大意,而是每经过一处,必小心清扫,不放过任何一个活着的敌人,那战果定然比现在要多得多。
而接下来,大军疲惫至极时,敌军趁乱突袭,他将身处在绝对的劣势。
曾经项羽身处劣势的时候,刘邦都会怎么样呢?
彭城之战,五十余万对三万,被摧枯拉朽的杀到崩溃,尸体堵塞令睢水为之不流。
往后的垓下合围,被刘邦背弃盟约,彻底陷入劣势之后发生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