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篇:退避三舍

楚成王对重耳和大家说:“公子的手下真是英雄豪杰啊。我们国内找不出这样的人来。”

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旁边的楚将成得臣听了,心里面很不舒服,就有点不服了。他站出来向楚成王禀报说:“主上夸奖晋臣勇武,当臣下的想和他们比试比试。”

楚成王一楞,这怎么行啊,晋国的这班人是寡人的客人,应该尊重他们呢,怎么想到比武这档子事了。他就没有同意成得臣的要求。

收伏了怪兽,打猎的成果也很丰厚,楚成王就邀请大家一起喝喝酒,庆祝庆祝。酒过三巡,楚成王就问重耳:“公子今后回到晋国,会怎么报答寡人呢?”重耳就说:“那些美女金银珠宝,大王很多的。皮革被褥那些用具,都是楚国盛产。我们晋国物产一般,有的东西都是楚国有的,还真不知道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君上。”

楚成王说:“虽然这样,但是我还是想听听公子的想法。”重耳说:“如果凭借大王的威力量,我复国成功,那么我一定和楚国交好,百姓安康。万一因为迫不得已的事情与大王兵戈相见,我就退让楚国三舍。”

那个时候行军三十里是一停,叫做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意思是晋国和楚国交兵,我们晋国首先后退九十里,表达对楚国的恩情。

楚成王听了,这个重耳还是挺诚实的,没有更多的花言巧语,是个实在人。但是成得臣耳朵里面听出来的意思就变了味,他对楚成王禀报说:“大王现在对待重耳很好,但是重耳说的是什么话啊,啥叫退避三舍。今后他回到晋国,一定会忘记楚国的恩情,臣请大王杀了重耳。”

楚成王说:“晋国公子是个贤良的人,跟随他的人个个都是豪杰。看起来连上天都会眷顾他。楚国怎么可以违背上天的旨意呢?”

成得臣说:“大王如果不杀重耳,臣请求大王立即拘留狐偃、赵衰这些人,不要让重耳如虎添翼。”

楚成王说:“这些人留下来,也不会安心让我使用,反到让他们心里面怨恨楚国。寡人正要用仁义来对待晋国公子,以怨来换仁德,不是一个好办法。”他有一心善待重耳的心思,就没有听成得臣的意见,往后对重耳更加优厚了。

再说说晋国这边,这年是周襄王十五年,晋惠公十四年。这一年晋惠公生病了,没有办法主持朝政。太子圉长期作为人质呆在秦国,他的母亲那一边是梁国。梁国的国君很昏庸,不得人心,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难。秦国看准了时机就出兵就灭了梁国。梁国国君死在了乱军里面。太子圉见梁国灭亡了,叹气说:“秦国灭我的外族国家,实在是没有把我看在眼睛里啊。”心里面就对秦国很不满。他听说晋惠公身体不好,心里想:“我自个人在别国,万一父亲有什么不测,那些大夫立其他公子为君,那我就只有客死他国了,那么我活着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逃回晋国,没准还有点希望。晋国人有我这个储君,人心也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