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长平之战:生死较量,惊心动魄

公元前 262 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于是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国接受了上党郡,这成为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秦国对于赵国接受上党郡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认为这是对秦国的挑衅。于是,秦国决定出兵攻打赵国,以夺回上党郡。赵国也不甘示弱,派遣大将廉颇率领军队前往上党郡,抵御秦军的进攻。

上党郡,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国占领上党郡,就可以打通东进的通道,进一步威胁赵国的安全。赵国接受上党郡,也是出于战略考虑。上党郡可以作为赵国的屏障,抵御秦国的进攻。

上党郡的归属问题,成为了秦、赵两国矛盾的焦点。冯亭的献郡之举,虽然是出于无奈,但却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战争。赵国在接受上党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战争的可能性,但他们认为凭借着廉颇的军事才能和赵国的军事实力,可以抵御秦军的进攻。

2. 双方的战略布局

秦国方面,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上将军,率领秦军攻打赵国。白起是秦国的名将,他善于用兵,以勇猛善战着称。白起采取了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战略,企图一举击败赵国。

白起首先率领秦军攻占了上党郡,然后继续向赵国本土推进。他利用秦军的优势兵力,不断地向赵军施加压力。白起还采取了分兵包围的战术,试图切断赵军的退路。

白起作为秦国的名将,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深知赵军的实力不可小觑,因此采取了谨慎的战略布局。步步为营的推进方式,既可以稳扎稳打,逐步消耗赵军的实力,又可以避免陷入赵军的陷阱。分兵包围的战术,则是为了切断赵军的退路,使赵军陷入绝境。

赵国方面,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主将,率领赵军抵御秦军。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他经验丰富,善于防守。廉颇采取了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战略,企图消耗秦军的实力。

廉颇在上党郡一带构筑了坚固的防线,等待秦军的进攻。他命令赵军坚守阵地,不与秦军正面交锋。廉颇还采取了游击战术,不断地骚扰秦军的后方,试图打乱秦军的部署。

廉颇的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智慧。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战略,可以有效地消耗秦军的实力,同时也可以避免赵军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与秦军进行正面决战。游击战术的运用,则可以打乱秦军的部署,给秦军造成一定的困扰。

廉颇深知秦军的强大,他认为只有坚守阵地,消耗秦军的实力,才能有机会取得胜利。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士气高昂,顽强地抵抗着秦军的进攻。

3. 战争的相持阶段

在战争的初期,秦军多次进攻赵军的防线,但都被廉颇率领的赵军顽强地击退。双方陷入了相持阶段。

在相持阶段,秦军不断地向赵军施加压力,试图打破赵军的防线。白起采取了各种战术,如诱敌深入、分兵包围等,但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赵军则坚守不出,等待时机。廉颇深知秦军的强大,他认为只有坚守阵地,消耗秦军的实力,才能有机会取得胜利。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士气高昂,顽强地抵抗着秦军的进攻。

双方在长平一带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对峙。在这三年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秦军虽然兵力强大,但在赵军的顽强抵抗下,也损失惨重。赵军虽然坚守阵地,但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兵力不足等问题。

相持阶段是长平之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双方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寻求突破的机会。秦军的不断进攻和赵军的顽强抵抗,使得战争陷入了胶着状态。三年的对峙,不仅考验了双方的军事力量,也考验了双方的耐力和意志。

在相持阶段,秦国和赵国都在寻求打破僵局的方法。秦国采取了反间计,试图离间赵国君臣之间的关系。赵国则在国内积极筹备粮草,准备与秦军进行长期的战争。

秦国的反间计取得了成功。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的谣言,认为廉颇怯战,于是撤换了廉颇,任命赵括为主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 赵括的上任与失败

赵括是赵国的名将赵奢之子,他自幼熟读兵书,善于谈论兵法。但他缺乏实战经验,过于轻敌冒进。

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坚守战略,主动出击秦军。他率领赵军向秦军发起了进攻,企图一举击败秦军。

白起针对赵括的轻敌冒进,采取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他故意让秦军佯装败退,引诱赵军深入。赵括不知是计,率领赵军穷追不舍。当赵军进入秦军的包围圈后,白起立即下令秦军四面出击,将赵军分割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