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回归海科院的科学生活(A)

中国北极科考队在金秋十月六号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返回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一号码头基地后受到热烈欢迎,在完成处理好科考样本等重要物品交接保管工作后,科考队长潜龙和全体科考队员们在家休息了半个月的时间。

十月二十二号,潜龙一早吃好早饭后,便辞别年迈的父母和心爱的妻子飞凤,驾驶着自己的智能三栖太阳能车返回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研究中心大楼上班了。

金秋十月,满城桂香及其它种类树香味混杂着稻谷那种特有的谷香味,氤氲荡漾在清早的空气里。潜龙驱车经过滨海一些滩涂地中AI智能现代化的生态种植养殖农场,那些金灿灿已经成熟的耐盐水稻一望无际分散在浅海滩涂地各处中。媚丽的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正是金秋丰收繁忙的季节,一群群智能人形机器人正灵活机巧地操作着履带联合收割机在地里收割着沉甸甸的金黄稻谷,呈现出一派金灿热闹的海边秋收盛景。

而在海湾内的一些浅海区农牧场里,除了海产品外还有一些浮生的立体式种植架,底层和中层是海洋生物,高处则有规则地排列种植着或是浮生耐盐蔬菜或是一些中杆的海水水稻,这些都是中国海洋生物科学家通过一代又一代潜心埋头苦干研究出来的丰硕成果,丰富发展着中国沿海地带的现代化海上生态种养综合农场的立体生态化种养产业,创造出了丰硕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看着海边这些连绵起伏的耐盐碱水稻生长的如此硕茂兴旺,潜龙感到特别的骄傲和满心欣喜,正是由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科研工作的伟大和光荣,才让优质科技研究硕果改变了生产种植模式,科技创造价值,科技创造社会效益,科技创造财富。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就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路上,潜龙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北极科考的点点滴滴,那些与队员们共同度过的日日夜夜,那些在严寒中坚持的瞬间,那些在冰雪中绽放的科研之花。他深知,这次科考的成果来之不易,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的决心。

来到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大门口通过智能AⅠ人眼扫码后,潜龙走进了研究中心大楼,他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自己所负责的科学项目研究分析实验室里。他看到一些新选调来的队员们都已经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并且正在忙碌着进行实验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他心里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些年轻的科考队员们终于成长起来了,有担当有责任感,…

实验室里充满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开始从事北极科考样本的实验室研究工作。

在实验室里,潜龙与队员们一起对北极的生物样本、海洋环境数据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们运用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方法,力求揭示北极生态系统的奥秘。潜龙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团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位队员将自己在北极拍摄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办公室的墙上。照片中,北极的冰原一望无际,蓝天白云下,巨大的冰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企鹅们在雪地上嬉戏玩耍。看着这些照片,仿佛又回到了北极的时光。

另一位队员则在电脑前,整理着在北极收集的数据。这些数据是他们在科考期间精心收集的,是他们在冰雪中、在烈日下、在狂风中努力工作的结晶。他们知道,这些数据将对人类认识北极、探索北极具有重要意义。

在办公室里,还有几位队员凑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这次科考的成果。他们分享着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发现和收获,互相提出了许多问题和建议。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和热情,仿佛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一位队员兴奋地说:

“我们在北极发现了一种新的微生物,它的生存环境非常特殊。这将对我们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他队员纷纷点头,表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