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楞严经修学法要 妙音0 5769 字 1个月前

第一、魔强法弱: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外在色声香味触法特别染污的力量;这个魔不是说魔王,这个魔是诱惑的力量特别强,而你能够听闻正法的时间特别短,你一天二十四小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放逸;大部分的时间,都受到整个众生的共业──六尘的牵引;只有偶尔极少数的时间来吃药—听闻佛法。所以说,在你生命当中,听法的时间少,那么受到诱惑干扰的时间多,就产生一种善根的退化。即便你过去善根深厚,但是你也是受到环境的干扰,因为你离不开众生的共业,不可能说,我到一个荒岛去住。不可能!所以你面对的是一个魔强法弱的时代。

第二、去佛久远:即便你有心要修学佛法,但是你也很难遇到一个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因为邪师说法,就像恒河沙这么多。

在这种障碍情况之下——

你那个明了的心,有善根、也有烦恼,到了末法时代,想要收摄其心,成就大乘的三昧,你就必须要有一个保护的措施了,不是只有佛陀开药就好,你心中要有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做什么呢?有两个目的:

第一、远诸魔事:这里有内在的魔事跟外在的魔事,远离内、外的魔事。

第二、使令我们菩提心能够坚固而不退转。

我们这一念心──到了末法时代,佛陀已经不在了,很多善知识也不在了,法的力量也薄弱了,佛、法、僧三宝都薄弱了。但是我们可以有善根啊!我们想要进步啊!想要增上啊!那怎么办呢?你除了理观以外,你心中必须有一个道场。

道场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场呢?古时候农村社会,这个稻米收割以后,收割以后不能马上去壳,因为它潮湿的,你必须把它放在一个场,一个很空旷的场地,把它晒干、过滤,然后才能够去壳转成稻米。那么我们修行也是一样,佛陀把法门开出来了、这个法药开出来了,我们要吃药的过程当中,必须有个道场。

什么是道场呢?就是持戒跟诵咒这两个。持戒──是破除我们内在的障碍,破除我们无始的烦恼障;诵咒──是破除外障、就是鬼神障。这两个障碍。就是透过持戒跟诵咒,来远诸魔事,来成就菩提心的不退转,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要修事修?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把这个理由说出来。以下这四段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表白的赞许:

戊二、赞许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前面四段,阿难尊者陈述他自己的修学心得,也为末法时代请法,佛陀对于这样的一个态度是怎么样的心态呢?佛陀说:善哉!善哉!赞叹阿难尊者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正如你所问的安立道场,以这样的一个持戒的功德力,跟持咒的一个功德力,这两种力量来救护末劫沉沦的众生,是有它的必要性。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佛陀就正式宣说──末法时代,当我们修理观的时候,第一个、产生魔障,你无始劫的冤亲债主不会同意的,这个是魔障。第二个、你心中产生理观,你开始回光返照,你就刺激你心中生出的烦恼,真妄交攻啊,你的烦恼也会障碍你。所以面临这内、外的魔障,应该怎么办呢?佛陀就讲到破障的方法:

戊三、宣说(分二:己一、明根本戒法。己二、明诵咒治习。)

这根本戒法是在对治内障,诵咒是对治外障。

己一、明根本戒法(分二:庚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庚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

庚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

佛陀先彰显在三无漏学当中,以持戒做根本,没有持戒就谈不上定慧,它有它的根本。

引律标宗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三学次第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陀在讲持戒之前,先把持戒跟止观的关系,戒定慧的相互关系,做一个说明,因为佛陀是先讲止观再讲持戒。为什么要讲持戒呢?佛陀把理由说出来:你应该经常听闻──我经常宣说这毗奈耶(毗奈耶翻成律,调伏的意思。)那么以这个律法来调伏我们的内心,这就是整个大乘的三决定义。

什么叫决定呢?就是一个不变的法则。佛陀的出世,面对很多差别的众生,他开出的方便会有所不同,但是原则是不能变的,就是戒、定、慧,这是一个三世诸佛共同的法则,是决定不可改变的。

这样的法则是什么呢?就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首先以摄心为戒,这个地方是重点──

小乘的戒法是收摄身口;大乘佛法是直接摄心。

因为把这个戒摄住了,你才有可能会引生禅定,有禅定才开发智慧。这个就是成就无漏功德的三种的法门,依以此戒定慧而成就无漏的功德。

海公师父在解释这个摄心为戒的时候,他有这样的一个说明,他说:当我们在研究四种的戒法,以下《楞严经》的四种清净明诲,你一定要跟声闻戒拣别出来。他老人家说:

声闻戒是以事相为本──它偏重身、口二业的修学;因为声闻戒的重点在出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它是令正法久住。一个出家众的身口二业,必须让居士产生恭敬心,所以它是一个事相戒。

大乘佛法的戒法不同──它是一个心地戒,他先有心中的止观,然后才付诸行动的。

我们可以这样讲:

声闻戒的修持——戒、定、慧是由外而内,他先收摄身口,然后慢慢慢慢再收摄内心。声闻戒持戒的重点是从外面持进来的,先调伏身口然后再调伏内心。

菩萨戒法──你一定要安住菩萨种性,你才有资格受菩萨戒。什么叫菩萨种性呢?菩提心,空正见!空正见就是前面说的正念真如。所以菩萨戒是由内而外,它是先有理观的正行,然后再带动这个菩萨的戒法,这叫摄心为戒,是这样解释的,它直接收摄内心。它是先从本来无一物的理观当中,然后再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是这种态度的。你要懂得摄心为戒这四个字,后面的戒法,你就懂得它跟声闻戒差别在哪里。

庚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分二:辛一、牒征。辛二、详示。)

正式说明杀盗淫妄四重戒,来彰显无漏戒法的修学内涵。

辛一、牒征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前面讲到摄心为戒,什么叫摄心为戒呢?这个戒法的内涵,到底跟声闻戒有什么差别呢?提出这个问题。佛陀等于是自问自答,先一个征问,再详细的回答:

辛二、详示(分四:壬一、淫戒。壬二、杀戒。壬三、盗戒。壬四、大妄语戒。)

壬一、淫戒

首先看淫戒,经文比较长,我们分成三小段来说明:

持戒功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里,就正式把摄心为戒的道理讲出来──我们看第一段,先把持戒的功德相,它的标准标出来。说:假设在凡夫世界的六道众生当中,你能够做到其心不淫,则不随其三界生死的相续。

淫戒的重点是在[其心不淫]——

什么叫其心不淫呢?它的意思:不是说你在佛堂拜佛,在那个地方静坐持咒,然后你都没有起烦恼,不是这个意思。你这样叫缘缺不生,不是其心不淫。应该是说:当你这个明了的心,受到外境刺激的时候,生起了淫欲的念头,而你能够产生一个对治的力量,那个对治的力量被你栽培起来,你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甚至于是一个调伏的力量,这个就是其心不淫。

这个地方,也并不是说你完全没有淫欲心,完全没淫欲心,你就是圣人,那制这个戒对你就没有帮助,这个地方是针对末法凡夫众生来制的。就是说:你有烦恼,但是你开始抗拒烦恼、调伏烦恼,走上了菩提的正道,这个叫做其心不淫。

后面的经文就在发明这个思想,读完后文你就知道什么叫其心不淫。这里,先讲出一个正面的功德,以下再讲到反面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