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窦太后的大局观

按照如今汉室现有的讯息网络渠道,如果边关爆发的战事,那按照八百里加急军报的速度,北地郡的消息最多只需要三天,便能送到长安。

至今都还没有消息传来,长安朝堂又已经做出了反应,至多半个月之后,长安朝堂的援军便能抵达北地郡。

换而言之,就算早在两天前,北地郡就已经遭受了匈奴人的大规模入侵,长安的援军也会在战争爆发半个月之后抵达北地。

北地可能会被打烂;

但这一次,匈奴人绝对无法乘胜追击,继续南下威胁箫关,乃至箫关以南的关中。

“皇帝替我拟诏谕一封,派人送去北地。”

“——赐北地守程不识黄金千金,布十匹。”

“告诉程不识:若此番,匈奴人果真大举攻打北地,程不识部每斩获匈奴首级一级,东宫都会在朝堂应有的封赏之外,另加赏赐!”

老太后表了态,刘荣自也是从善如流,当即附和着让窦太后亲自颁了懿旨。

至此,长安中央达成了一致,也已经做出了该做的反应。

剩下的,就要看前线战事,是否能朝着有利于汉家的方向发展了。

·

·

·

·

·

“陛下有令!”

“此番出征,凡自愿为卒者,皆不查其家赀。”

“只肖籍关中、年二十以上民男,皆可纳入军中为卒!”

兵贵神速。

短短三日之后,长安朝堂援军的统帅郦寄,便带着一众将帅,及北军三部校尉开拔。

情况紧急,刘荣也并没有举行盛大的誓师大典,只简单检阅了一番,便让郦寄领命出发。

而在四日之后,也就是从长安开拔的次日,郦寄便开始受到有民众响应朝堂号召,自发前来参军的汇报。

郦寄给出的反应也很明确:只要是关中户籍,且年龄达标,便来者不拒!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自信——之所以对关中的兵员有如此自信,也并非是郦寄托大,又或是情况紧急下的权宜之计;

而是作为如今汉室最出色的兵源地,关中出身的青壮,本就具备相当程度的战斗素养。

说到这,便不得不提到如今汉室的两支禁军之一:北军,其军中兵员,是严格按照‘关中良家子’的标准作为准入门槛。

具体而言,要想成为南、北两军的禁卒,最基本的一条先决条件,首先得是关中户口;

其次,要想达成‘良家子’的要求,就得出身于‘良家’。

这里的‘良家’,指的自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好人家;

而是指家产达到十万钱以上、满足中产之家的财产要求,且家世清白,祖上没出过逆贼的自耕农阶级。

满足了‘关中良家子’这两个条件——即关中户籍、良家子弟这两个准入门槛,才有资格把自己的名字报上去,进入参军审核。

至于其他的基本要求,如年龄在二十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并接受过地方郡县三年以上的冬训,自更是说都不用说的默认要求。

满足以上这一切准入门槛,报名进入审核阶段之后,面临的第一次筛选,便是演训。

用后世的话来说,其实就是军训,或者说是面试。

在这次筛选过程中,南北两军的将官们,会从身高、体重、战斗技巧等各方面,对候选兵员进行选拔。

用现如今,南北两军补充兵员时的常态来看,身高低于七尺三寸(1米7),体重低于二百四十斤(60千克)的,大都连演训营的大门都进不去,就会直接被淘汰。

即便进了演训营的门,也还有基本战斗技巧、兵器掌握、战时反应等诸多考验等待着参训者。

随便一项没有做好,直接就是当场淘汰,没有半点情面可讲。

这么一层层筛下来,纵是关中每年都有上万青壮良家子报名,参加南北两军的征兵演训,但能撑到演训结束的,却往往连五百人都凑不够。

上万人参选,不到五百人过关——百里挑五,已经算得上是精挑细选了吧?

还没完!

演训结束了,只意味着你身体素质、战斗素养勉强合格;

后面还有政审呢!

从你开始往上数个五六代,但凡直系先祖出过不对劲的人,如潜逃匈奴啊,被叛军裹挟啊——甚至是杀人越货之类的政治污点,对不住,你也还是要被淘汰。

而且不同于演训阶段被淘汰的人,回去之后可以继续锻炼身体、磨练技艺,日后重新报名——政审阶段被刷下去,基本就是南北两军的大门对你永久性关闭了。

有赖于如今汉室无比健全的户籍制度,类似这样的政审,也基本不可能出现任何差错。

甚至经常出现政审官上门,通知某人政审没通过时,那人却瞠目结舌的说:啥?

逆贼?

我祖宗?

我咋不知道呢?!

这时,政审官就会带着自信的笑容,告诉那个崩溃的好儿郎:很正常,毕竟也隔了那么多年、那么多辈,你也未必就知道你祖宗做过的所有事。